是谁盗用了我的脸?
大家是否在短视频平台
发现熟悉的影视人物
被换了脸
抑或身边亲友
将自己换脸成明星
表情逼真、难以分辨
殊不知
某些不法分子正利用这些新技术
悄然更新着犯罪手段
这就是AI诈骗
什么是AI换脸
AI换脸,是使用AI人工智能技术,把别人的脸换成自己的脸,或者把自己的脸换成别人的脸,还能在视频直播或视频通话时实时换脸,且脸部表情自然,效果逼真。而实现这一切,只需要一张脸部照片。
在现实生活中
AI诈骗都有哪些手法呢?
AI技术诈骗手段
一、AI声音合成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拨打骚扰电话等方式,录音提取诈骗对象及其重要关系人的声音特征,对素材进行合成,进而用伪造的声音实施诈骗。
二、AI换脸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人脸照片AI技术换脸,窃取受害人面容信息,伪装成受害人,再通过发送消息或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信息确认从而实施诈骗。近日,就发生了这样的案件:
李某突然接到“好友”打来的视频,对方称需2万元应急。李某通过视频聊天“核实”好友身份后,便将2万元转至对方账户。事后,李某拨打“好友”的电话才知被骗。原来骗子通过智能AI换脸和拟声技术,伪造成好友与李某视频实施诈骗。
三、AI筛选受骗人群
通过分析诈骗对象在网络平台发布的个人信息(如高清照片),诈骗分子会利用AI技术在人群中筛选目标对象,为受害人“量身定制”诈骗“脚本”。
Q如何防范AI诈骗?
一、识别假脸 提高判断
多数假脸是使用睁眼照片合成,假脸极少甚至不会眨眼,缺少眨眼是判断一个视频真假的好方法。辨识“深度伪造”换脸视频的方法还包括语音和嘴唇运动不同步、情绪不符合、画面掉帧、模糊或变色。
二、多重验证 确认身份
在涉及到转账交易等行为时,可以通过多重验证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最好向对方的银行账户转账,并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者“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
三、保护信息 避免诱惑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谨防各种信息泄露,尽量避免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信息。在网络平台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以免被骗子“精准围猎”。
四、相互提醒 共同预防
要提醒亲友提高安全意识和应对高科技诈骗的能力,共同预防受骗。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
学会分辨AI“花式”骗局
让我们
练就“火眼金睛”
让AI诈骗“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