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大家谈② | 统筹谋划 强力推进 注重创新 全面推进辖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3-08-31  访问次数:61122

 2021年以来,按照湖北省法院关于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咸宁中院结合实际,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注重创新,全面推进辖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1.jpg

12.png          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着眼优化布局、调整职能、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推进人民法庭工作体制性机制性转变,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制定了24项具体工作举措,确定了全市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总体工作目标,即用两到三年时间,通过实施人民法庭布局优化、功能提升、机制建设、诉源治理、物质保障、队伍建设“六大工程”,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治理有效、保障有力、队伍高能“六大目标”,打造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咸宁样板”,开创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新局面。

13.jpg

14.jpg          抓统筹协调。认真落实省法院关于“上级法院为下级法院服务,综合部门为业务部门服务”要求,指定市中院相关部门负责对人民法庭工作进行对口指导,将省法院的工作要求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法院及人民法庭。推动法庭优化布局,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庭室站点”诉讼服务网络,统一规范全市法官工作室、诉讼服务站、巡回审判点主要工作职责。建立人民法庭文化装饰素材库,统一规范全市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诉讼服务站的标识标牌和主要职责,实行“一牌一号”“一牌一码”,打造“党建+法治+清廉+特色”人民法庭文化品牌。

15.png              抓比学赶超。建立全市人民法庭工作联络群,及时向基层法院分管法庭工作的院领导、人民法庭庭长等分享省市内外法庭工作新动态、好做法,通过日分享、月通报、季调度,积极营造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比学赶超工作氛围。构建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人民法庭工作考核办法,设立服判息诉率、建立立审执一体工作机制、举办“法治夜校”、发放“两令”、提出司法建议、“室站点”实质化运行等考核指标,对辖区法院人民法庭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逐一向辖区法院书面反馈整改问题清单,树立了鲜明的工作导向。

16.png         抓示范引领。坚持以点带面强化正向引领激励,两级法院“一把手”带头深入“庭室站点”、乡村社区调查研究,帮助人民法庭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分管人民法庭工作的院领导每周开展一次调研、每月进行一次调度,成为工作新常态。推进“一庭一品”“一庭一策”落细落实,打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相融合的人民法庭“咸宁样板”。市中院领导对口包联10个人民法庭,3个民庭对口指导辖区马桥、温泉等8个专业化法庭转型工作,汇编最高人民法院2021—2022年发布的141个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做到各基层法院分管院领导和每名人民法庭庭长“人手一册”。

17.png

 抓机制创新。在直接立案机制上,推动全市人民法庭普遍设立诉讼服务窗口,全面受理立案登记、材料收转等业务,实现立案功能全覆盖。在缴费退费机制上,全面推广扫码缴费,精简退费流程,推出“法定退费”一日退还服务。在高效送达机制上,在人民法庭推行“线上+集约+线下”相结合的法律文书送达模式,推进电子送达向执行领域延伸,实现电子送达和邮政集约送达全覆盖。在类案快审机制上,推进繁简分流、快慢分道,实现诉讼要素化、庭审模块化、裁判格式化,最大程度缩短办案周期。在执行机制上,大力支持人民法庭特别是乡村法庭积极探索“审执一体”办案模式,对人民法庭审结的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标的较小或者财产在本地辖区范围内的案件,以及由人民法庭执行更加便利群众的案件,原则上由人民法庭负责执行。
18.jpg

 抓科技支撑。主动适应时代之变、科技之势,努力让人民法庭在规范化建设中插上信息化翅膀。坚持惠而不费原则,在全省率先探索建设集视频会议、培训交流、在线调解、互联网开庭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民法庭多功能室,为法庭干警工作学习和人民群众参加诉讼活动提供便利。探索建设“乡村e法官”“企业法小二”,把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最及时、最便捷、最友好地提供给人民法庭和基层群众。成立“咸小蜂”智慧法院运维团队,定期到人民法庭开展现场培训,通过“面对面送知识,手把手教技能”的模式,将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下沉”到最前沿、最末端、最基层,帮助人民法庭干警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19.jpg

20.jpg         “布局优化工程”规模成型。将全市36个人民法庭优化调整为35个,增设35个巡回审判点并入驻乡镇综治中心(人民调解中心),在45个村、12个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57个,在9个重点企业、5个工业园区和8个旅游景区设立诉讼服务站22个,司法服务“触角”有效延伸,“庭室站点”诉讼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优化布局贡献了咸宁方案、咸宁智慧。

21.png         “功能提升工程”亮点初显。经省法院批准,将8个城区法庭转型为专业化法庭,“综合性法庭+专业化法庭”协同发力,打造了各具亮点特色的现代化法庭集群。崇阳法院白霓人民法庭作为综合性法庭聚焦乡村家风建设、咸安法院温泉人民法庭作为专业化法庭有效化解房产纠纷等做法,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纪实节目《人民法庭》专题报道。咸安法院马桥人民法庭转型为家事少年专业化法庭后,引入特邀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力量,着力打造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被确定为“2023—2024年度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通山法院南林人民法庭作为综合性法庭,因地制宜融入乡村屋场文化,通过“法治夜校”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被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专题报道。

22.png         “机制建设工程”持续深化。推行直接立案机制,全市人民法庭直接立案诉讼案件7920件,占人民法庭办理诉讼案件的46.92%。推进类案快审机制,全市设立专业化法庭8个,专门或者集中负责审理涉房地产、道交、劳务、物业、少年、家事等案件。探索审执一体机制,2022年以来全市人民法庭直接办理执行案件1496件,执行到位金额10398.1万元。推广高效送达机制,人民法庭送达难问题发生革命性转变。

23.png 

 “诉源治理工程”积极推进。积极建言献策活动,各人民法庭开展针对审判执行工作中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及时向辖区党委、政府提出司法建议,主动当好“法治参谋”,促进实现“抓前端、治未病”。2022年,全市人民法庭依程序向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发出司法建议37份,较2021年有大幅增加。赤壁法院神山人民法庭针对农村自建房施工风险问题发出司法建议,辖区同类案件同比下降58%,相关做法被《人民法院报》头版刊载。
24.png

 “物质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法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5个法庭均配有执法办案用车,33个人民法庭建成集视频会议、在线调解、互联网开庭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室,27个综合性法庭全部建成小图书馆、小运动室、小浴室、小食堂、小菜园的“五小工程”,5个法庭联合公安派出所设立驻庭警务室,通城法院新建的城关人民法庭顺利竣工投用,对全市人民法庭标识设置进行统一规范,达到了见标识即知人民法庭的效果。

25.png         “队伍建设工程”有效增强。2022年以来,法庭与法庭之间、法庭与机关之间轮岗交流103人次,18名新入额法官、15名新招录法官助理到人民法庭工作。2022年度,多个人民法庭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编辑: 柯学文 曹波
文章出处: 咸宁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