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不需要答案,态度就是答案

编者按
有些问题,本就不需要答案。
在这场以“问道、析法、立言、躬行”为脉络的对话中,青年法律人用扎根实践的姿态,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回答。
他们将论文写在田埂上、法庭里,在长江保护的司法实践中寻找真问题,以严谨的笔触将个案经验升华为理论思考。这里没有空洞的口号,不追求完美的答案。
那些关于法治的追问,或许永无止境,但青年正在用行动书写:态度,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答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25年11月22日夜,东湖之畔,思想如星。武汉东湖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内,一场属于青年法律人的精神盛宴——“学术之路·青年沙龙”正徐徐启幕。
作为第四届长江大保护司法论坛的重要篇章,这场以“问道、析法、立言、躬行”为脉络的对话,汇聚了法学权威期刊主编、司法实务界青年才俊与高校青年观察团,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游劝荣出席沙龙并与青年干警展开了一场思想深邃、气氛热烈的学术与实践对话。

肖凯校长为在场青年代表带来深情寄语。他表示,个人的职业发展轨迹正是“人生不设限,处处有风景”的生动体现,并引用电影《阿甘正传》经典台词,勉励青年干警珍惜当下、摒弃“躺平”,脚踏实地、尽责担当。他认为法官应当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一是“出庭能审”,即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能够清晰、公正地审理案件;二是“开口能讲”,无论在庭审驾驭还是汇报演讲场合,都要做到表达清晰流畅;三是“下笔能写”,写作不仅是总结经验、深化认识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司法工作创新的关键途径,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断磨砺。
此外,肖凯校长还分享了“四个一”心得与青年干警共勉:要“站高一位”,即思考问题时主动提升站位;需“跨前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应“日拱一卒”,认准法治方向后持续积累稳步前行;还要“团结一心”,注重团队建设,凝聚集体智慧,激发整体活力。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游劝荣与青年干警进行亲切交流。他指出,学术写作与法院审判事业一样,都是需要传承与积淀的“技术活”,而良好的学术氛围,正是滋养青年成才的宝贵沃土。广大青年朋友在人生的关键阶段,能够得到优秀老师引路和悉心指导,是莫大的幸运,需倍加珍惜。湖北省法院党组一直以来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健全完善青年干警培养机制,规划成长路径,搭建成长平台,着力锻造一支革命化、专业化,充满活力、堪当重任的高素质青年干部队伍,让更多的青年干警在法治建设的广阔舞台上成长为审判工作的攻坚力量,成长为人民司法事业的栋梁之材。
游劝荣寄语广大青年干警,要勤于读书、持续学习,实现专业审判者与终身读书人双重身份的有机融合,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滋养审判智慧,在纷繁复杂的司法实践中坚守法治底线,以青年人特有的不妥协、不服输的劲头,坚守司法原则,捍卫法治尊严,承载起国家法治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












他高度肯定了青年一代的思考与实践,并提出论文写作的三大建议:首先在选题方面应当扎根传统、面向未来。他以自身研究经历为例,指出虽然新兴领域备受关注,但扎实的传统法学功底是应对任何新兴法律问题的坚实基础。其次,在研究取向上需要打通理论与实务,密切关注产业现实。法学研究既要重视司法判例,更要超越法庭范畴,直面平台监管、人工智能治理等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那些能够预见行业发展趋势并提供理论指引的研究,才具有持久的学术生命力。最后,在学术表达上应当立足本土,言之有物。真正的法学理论应当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个人对法理的独到见解,避免空泛的政策术语和概念堆砌。要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话语体系回应本土实践中的真问题。
紧随其后的“互动答疑”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自由交流中,与会青年学者、观察团成员踊跃提问,就司法实践中的难点痛点、法学研究与写作的具体方法等,与主讲嘉宾和青年代表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现场思想激荡,启发性强。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旗主持本场沙龙并在总结点评时说,赞同论文写作从“事理到法理”“具象到抽象”“知识汇集到理论发展”的三重转化;倡导打破学科界限、广纳知识以厚植学术涵养,进而形成从微观个案达至宏观体系的系统思维;青年作者要从“问道”出发、在“析法”的道路上探寻规律,努力“立言”,回到“躬行”;要善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深化论证,学会从个案对策到理论原则的跃升,鼓励青年干警珍惜当下,惜取少年时。整场点评既聚焦写作方法论,也关照思维引领。
今夜,法理与情怀交汇,青春与使命共鸣。本次沙龙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法治精神的传承。
愿全省法院青年干警立足当下,珍惜青春,活出少年的光彩。多年后,你终会明白:“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