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青简|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
——观影《第二十条》之后,更需我们共同守护

发布时间:2024-06-02  访问次数:7863

 

41.png“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都知道打官司贵,打官司难,那老百姓为什么还要打?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这是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中的部分台词。该片聚焦三起案件中检察官面临的情与法的困境,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观众易于理解的影像语言。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影片中法律与道德交织碰撞,让很多法院人深受触动。近日,省法院机关工会、青工委组织“公正路8号影院”的五月观影活动,选取的就是这部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第二十条》。

42.png

43.jpg            电影《第二十条》指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条,也就是“正当防卫”条款。刑法第二十条明确指出: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作为一部法律题材电影,《第二十条》之所以能在春节档吸引那么多观众走进影院,绝非偶然,主要是因为它将抽象的法律条款化作身边的故事,击中了每一位观众内心朴素的情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本能的思考。

观影大家谈

44.png 省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书记员

熊田喆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其实很多人的正义观很朴素,任何一个案件只要查清事实,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不能因为过去的经验甚至是一个明显错误的判决就生搬硬套,导致明显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得不到纠正,而正确的行为反而付出代价。这既不是立法者的追求,也不是执法者的追求。其实,公平和正义一直植根于中国老百姓的内心深处,是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是在社会的共识中前进的,有时只需一些小小的触动便能被激活、被放大。或许很多人没有读过刑法第二十条,但大多数人都知道“见义不为,无勇也”,都相信“好人有好报”,都愿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是有了这样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和守望相助的价值导向,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取不息。

45.png

46.jpg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影片中,村民王永强一家因欠高利贷,长期遭受“村霸”欺压,为保护聋哑妻子反抗“村霸”,却不幸导致对方重伤身亡,王永强一开始被定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可能被判处死刑;高中生韩雨辰为阻止校园霸凌将霸凌者打伤,却由于缺乏霸凌证据,面临被立案拘留的风险;公交车司机张贵生为保护受到骚扰的女乘客将骚扰者打伤,被判定为故意伤害入狱……这三起案件正是围绕正当防卫的争议而展开,展现了《刑法》第二十条背后的“法”与“情”,深刻地诠释了正当防卫的精神内核,即“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47.jpg 观影大家谈

48.png 省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

彭静

 虽然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刑事案件,我作为一名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同样也深受启发。影片的最后,检察官韩明说了一段话:“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去回应他们最朴素的期待”。这里的每一个字都述说着普通人对法律和公平正义的期待。张军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强调:“要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关系民心向背的‘小案’,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民生无小事,“如我在诉”就是提醒我们在审判工作中要始终站在当事人立场想问题,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充分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实现裁判结果与人民群众朴素情感的高度契合。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应该是有温度的,它必须兼顾天理和人情,持续探索在各种利益之间达到最理想的均衡状态。而司法工作也应该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同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9.jpg 

 

50.png 

 

 

 《第二十条》最让人为之动容之处是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是触动,是解气,是不让做好人付出代价的法治进步。从电影到现实,从个例到整体,从积极倡导到社会自觉,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怎样不让好人付出代价,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因为它事关“我们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下一代手里”。

51.jpg          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更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司法公正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要求,而是能够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客观存在。只有将司法审判纳入法律、社会、人民的多维视角,深入考量影响群众“个案公正感”的多重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才能真正将公平正义寓于每一个案件之中,让人民群众可感可触可见。

52.jpg 观影大家谈

53.png 省法院审判监督第一庭法官助理

徐栋

 “不错不意味着正确,不正确也不意味着错误,要在比较和选择中更加妥当地适用刑法”。这也要求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坚决杜绝机械办案,要坚持能动司法,做到情理法的融合,依法妥善办理好每一个案件。影片中主角们身上展现出的那种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坚守正义的信念、舍我其谁的担当都深深感染我。作为一名青年干警,要向身边的优秀模范学习,不仅要重视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也要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重任在肩”的担当,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我想以《不公正审判》一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此次分享的结束语,“虽然绝对的公平与正义仍然只是一种理想,但这理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正是人类越来越走向文明的崎岖而坎坷的道路的记录”。


 

54.png          省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姚智明在点评中和大家分享他的观影感受:

 正当防卫,作为贯穿电影《第二十条》叙事始终的关键词,串联起影片中的三个故事,韩明的儿子看到有同学被霸凌,勇敢伸出了援手;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看到女乘客被男子欺负,激愤下将男子砸伤……电影以现实题材、小人物视角为切口,通过艺术的形式讲述了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重要的正当化事由,也是当代各国刑法为保护公民个人权利所做的立法保留,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对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者其他权利具有重要意义。公平正义是人民的向往、幸福的尺度,更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看到影片中当事人为了追求正义不向不法妥协、不向暴力低头,看到他们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深深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司法公正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要求,而是能够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并被社会广泛认同的客观存在。影片所聚焦的三起正当防卫案件,承载了无数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这份期待,是对每一次出手的保护,不让做好事被挑刺,不让做好人被辜负,大家才会敢于去做好人,进而让善行义举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只有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担当者担当,不让做好人付出代价,依法保护好每一次勇敢出手,才能真正将公平正义寓于每一个案件之中,让人民群众可感可触可见。

 姚智明专委最后寄语大家,我们要始终保有司法为民的慧心,通过讲好案件背后的法治故事,让公平正义可触。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以政治担当和法治智慧做好典型案例宣传、社会价值引领等工作,关注民生热点、聚焦关键小事、回应民之所盼,用司法宣传这一“显微镜”,映照司法情怀“大格局”,将公正司法深植群众心中。

 

 


编辑: 邓昭玲 曹波
文章出处: 省法院机关工会、青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