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我出生的前一年
“这起纠纷发生在我出生的前一年,今天有幸见证跨越三代人、历时37年的恩怨在这里画上句号!”
6月21日,36岁的湖北省来凤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陈莉,手拿双方当事人最终签下的执行和解协议,站在翔凤镇解放路141号那栋仅51.5平方米的砖木老屋前,不禁感慨万千。
老屋的故事始于1979年。年过半百的大河乡农民向元仁(化名)耗尽积蓄,在县城老商业街建起了自己的房屋。就在生意渐好时,老伴却因病离世。
两年后,田橘(化名)带着13岁的女儿李云(化名)走进老屋,与向元仁共同生活。向元仁的儿子向国强(化名)因与继母田橘关系不和,离家远走。晚年,向元仁拿出积蓄在屋顶加盖了一层一米多高的阁楼。
1987年末,向元仁去世。向国强携妻张春花(化名)回乡,与田橘母女就老屋继承产生争执。
一间老屋,两份遗嘱,经来凤法院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反复调解、深入调查,最终判决:一层产权归向国强所有,二层阁楼由田橘与向国强南北各半;同时,田橘享有居住一层南半部分直至终老的权利。
判决虽下,向国强与田橘均“口服心不服”,争斗再起。1989年,向国强向房屋登记部门隐瞒法院生效判决对产权分割的内容,取得房屋产权证。田橘发现后,提起行政诉讼,认为颁证行为违背了法院生效判决对产权的分割。历时一年,恩施中院判决撤销了向国强的房屋产权证。
然而,田橘拿到胜诉判决后,竟“如法炮制”,向国土部门申请土地使用证。向国强随即又起诉田橘。法院积极向国土部门通报情况,国土部门主动纠错,注销了田橘的土地使用证。
案件法官担忧双方纠纷无休止,主动联系当地基层组织对双方进行法治教育,要求尊重法院判决,停止无谓的诉讼与手段,让老人在老屋中安度晚年。
2020年,田橘离世,平静再次被打破,生活在老屋里的女儿李云成为新的被执行人。此时向国强也已去世多年,其遗孀张春花及子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李云腾退一层南面房屋。
执行干警踏入这座拥有45年历史的老屋,只见墙体开裂、木梁朽蚀,摇摇欲坠,早已丧失居住功能。周边高楼林立,唯有这栋老屋如同被时光遗忘的孤岛,在繁华中格格不入。当年判决书中清晰划分的“二楼南面归田橘”,在现实的危墙面前,已完全失去物理分割的可能。
执行团队曾设想双方合作翻新房屋、共享产权,但因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而告吹。为实现“案结事了”,团队又提出三套方案:张春花一方按评估价收购李云份额;李云收购全部产权;将房屋整体拍卖后分割价款。然而,历经二十余轮艰难调解,双方寸步不让,均执意索要那栋危在旦夕的老屋实体。执行工作陷入僵局。
转机降临在今年5月的一个清晨。来凤县人大代表、向氏家族中颇具威望的企业家向柘(化名),来到法院致谢赠旗。恰逢李云也前来咨询案件进展。
“表妹,这事还没了结?”向柘一句关切的乡音寒暄,引起了陈莉的注意。深入调查后,一个关键的纽带浮现:向柘不仅是李云的表哥,与向国强家族也血脉相连,且在双方心中都享有极高的信任和威望。
“能否邀请向代表参与调解?”这个灵光一闪的想法,点燃了团队的希望。邀请发出,向柘欣然应允。乡音暖语,成为融化数十年坚冰的第一缕暖流。
执行团队联合向柘,三次陪同李云实地查看危房现状,老屋的残破让她直面现实;五次与张春花的子女恳谈,耐心释法明理。
向柘更是在家族的微信群中,发出语重心长的劝解:“这房子是长辈的心血,争了几十年,打了无数官司,耗尽了情分。如今房子成了危房,再僵持下去,对谁有价值?反成心头大患和安全隐患。转给一方,老屋或许还能焕发新生;另一方也能拿到实在的补偿,何必再困在这半间破屋里?”这番肺腑之言,在群内激起“涟漪”。
在法院执行团队持之以恒的释法析理与向柘的亲情疏导下,“坚冰”终消融。李云的态度发生转变,最终同意将其继承的房屋产权份额转让给张春花一方。
价格,这个最后的障碍,也在多轮坦诚协商中被跨越。最终,在执行法官的见证下,双方在执行和解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始于1987年的漫长家庭产权纠纷,终于在2025年6月尘埃落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厚重卷宗所承载的37载恩怨,随风而逝。那座见证了三代人悲欢离合的危旧老屋,终于有望卸下历史的重负,迎来安全处置或改造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