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法院一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编者按
近日,为有效推动人民法庭在党委领导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司法职能,协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参与“行业矛盾行业调、专业纠纷专业解”的解纷格局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解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九)第三批内容(“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作实指导专业性行业性调节职能”——最高法发布第九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3))。
此次发布涉交通事故纠纷化解案例6起,武汉市洪山区法院和平人民法庭的“多元聚力 智慧提速 协同筑防 促推道交纠纷源头化解”案例入选。
【第326号】湖北省洪山法院和平人民法庭:多元聚力 智慧提速 协同筑防 促推道交纠纷源头化解
作为武汉市首个集中办理道交类案件的专业化法庭,湖北洪山法院和平人民法庭构建“多元调解、高效审判、源头治理”模式,全方位推进道交纠纷实质性化解。2023年以来,法庭受理道交案件2072件,调撤率57.5%,辖区道交纠纷诉讼量同比下降20.7%。
一、搭建“法庭+”平台,织密道交纠纷调解网络
一是“法庭+交警大队”激活调解动能。借助“道交一体化”平台,与交警大队、保险公司、当事人同步交通事故信息,实现平均调处时长5小时以内,即时赔付比例80%以上。建立“驻点+联席”工作机制,法庭派员驻点交警大队,每月召开两次联席会议,指导责任认定、损害赔偿标准等法律适用问题,交流调解工作技巧。
二是“法庭+保险业协会”提高调解效率。与保险业协会联合开展“一周半日”保险公司调解、鉴定专场,集中处理双方无争议案件,每场调解成功率超60%;共同组织专业座谈会17次,研讨疑难案件裁判规则,采纳保险专业人士意见20余条,促成178起案件调撤。
三是“法庭+司法所”创新调解方式。邀请司法所委派资深调解员驻庭参与纠纷化解,委托司法局派驻交警大队的调解员调解道交案件,拓宽解纷渠道。
二、聚焦实质化解,优化道交案件审判流程
一是鉴定前置减诉累。针对道交案件“鉴定多、周期长”难题,推行鉴定前置,依据鉴定意见促成415件案件调解,平均审结时间缩短至35天。推广人民法院一站式服务体系,向当事人线上推送自助损赔计算器,助其对赔偿数额形成合理预期。
二是智慧审判提效能。组建“一案一群”微信沟通群,便利法官、当事人、调解员及时联络,线上完成证据交换、调解协商全流程,大幅提高案件沟通效率。全面推广“要素化审判+表格式判决”模式,提炼赔偿项目、责任比例等核心要素,案件审理时长显著下降。
三是判后回访促履行。设立“判后答疑窗口”,承办法官向当事人面对面释法说理,案件服判息诉率90.6%,上诉率同比减少40个百分点。建立判后回访机制,通过电话、微信群督促调解书、判决书及时履行,自动履行率保持98%以上。
三、深化源头治理,倡导道交安全文明出行理念
一是司法建议精准施策。梳理分析道交案件特点、成因,针对营运车辆不购买商业险、企业车辆监管盲区等共性问题,向交管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2份,为道交纠纷源头预防提供参考。
二是巡回审判示范引导。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在交警大队设立巡回法庭,邀请律师、保险从业人员、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以案代训”提升调解技巧和思路。发挥“示范调解”作用,走进网约车平台、外卖配送站等行业站点,现场审理“外卖车剐蹭案”“网约车停运损失案”等易发多发纠纷,推动调解工作经验转化为行业自治规则。
三是普法宣传浸润人心。定期深入社区调解站开展主题宣传,制发交通事故口袋书,发布交通事故处理指引和典型案例。走进交通广播网络直播间,结合出行高峰时段多发性道交事故,在线解答群众法律问题,实时连线指导线上调解,单场直播参与网友超20万人次,让“文明驾驶”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