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青简 丨2025年4月20日 晴
编者按
人到老年,“灯前共粥温”的陪伴最是难得。可相守多年的婚姻,也会因日常琐碎、身体病痛出现裂痕。这时候,修补好这份感情,就是为暮年生活留住一份安稳。
家事调解在老年人婚姻纠纷里,常起着“补裂缝”的作用。本期周末青简聚焦武汉市青山区法院刁盈超法官团队办理的一起老年人离婚纠纷:面对年逾古稀夫妻的“赌气式”对抗,法官团队深挖矛盾根源、共情老人心境,用耐心与温情让这对相守36年的夫妻放下心结,重新握紧彼此的手。
让我们通过刁盈超、舒奕撰写的这篇法官手记,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
2025年3月5日·小雨 一张有折痕的诉状
早晨翻看新收的案件,一纸“特别”的诉状映入眼帘。诉状上有着十字折痕,边角也是皱巴巴的。71岁的刘爹爹起诉69岁的张婆婆离婚。两位古稀老人的结婚登记日期是1989年,算来已有36年了。
“两人感情一直很好,2025年2月,被告将原告赶出家门,将原告的衣服、用品扔出门外……原告无奈之下只能在旅馆居住。”原告刘爹爹在诉状上写道。
相伴半生,共同走过了生活中那么多的琐碎、病痛和困难,怎么就要离婚了?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后面的调解工作可能没办法有的放矢。
2025年3月7日·多云 一场因“气话”引发的纠纷
我致电刘爹爹,他很委屈:“居然让我有家不能回,我非要离婚不可,你有事找我律师。”然后挂断了电话。
我又打电话询问张婆婆是否收到了法院的应诉材料,一并了解她的答辩意见。电话那头,张婆婆的语气有些气愤:“我一急就说了句‘你滚出去’,没想到他真住进旅馆一个月没回家。”同时她也有些烦躁,“不想过就不过,怎么把我告到法院了?”
让张婆婆更不满的是诉状上“生活开支均由原告一个人支出,被告从不拿钱”这句话:“这是欺骗法庭!调解什么?他颠倒黑白,我不会去的,你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两人仿佛陷入了“赌气式”对抗。
2025年3月17日·小雨 突如其来的对抗“升级”
我一早与刘爹爹委托的律师取得联系,“老人家让我们转告法院,他和张婆婆的矛盾很大,拒绝任何调解方案。”
下午,律师提交了委托手续,同时申请开具律师调查令查询张婆婆的银行存款,还特地说明“刘爹爹明确表态,将不会参与调解”。
我进一步询问刘爹爹提起离婚的原因,律师为难地说:“两老很不容易,孩子生病了,他们没日没夜地照顾。最近两年,刘爹爹中风了,每次询问家里的存款和开支,张婆婆都闭口不谈。刘爹爹对这事心里有疙瘩,生活中两个人讲话又不注意,就产生了矛盾。他们年纪都大了,如果能调解是最好的!”
找到疙瘩就好!融雪化冰是春风!
2025年3月20日·多云 社区走访锁定矛盾焦点
离开庭的4月10日还有一段时间,我先走出法庭,到社区走访看看。
和社区网格员、家事调查员联合走访了一遭,刘爹爹一家的生活及经济情况逐渐清晰起来。
这对老夫妻并无原则性矛盾,二人靠退休金本可安稳度日,但独生女智力残疾需长期康复治疗和护理,虽有政府补贴,但两老疼爱孩子,每月大部分的退休金都用在女儿身上,生活非常节俭。
网格员叹了口气:“生活上老两口是个‘伴儿’,平时我们社区都是能帮尽帮,但毕竟老两口年纪越来越大,有些力不从心了。”
老两口多年的相濡以沫和爱女情深,让我和家事调查员都非常动容。
2025年3月28日·晴 研判症结形成调解策略
法律可以判定婚姻关系的存废,却难以修复亲情裂痕。36年的婚姻困于“柴米油盐”,如何让两位老人放下心结,我想,要从“离婚诉请”中听出“求助信号”,在“账户数字”后看见“舐犊情深”。
首先要劝说刘爹爹同意调解。
电话接通了,刘爹爹上来就抱怨:“住旅馆这一个月,没一天睡踏实。”原来,刘爹爹最想的是“回家”。
“婆婆很担心您。您不在家的日子她一个人更难了。我们帮您回家,但前提是您要来法院,来调解、开庭,庭审您只需要有什么说什么……”
经过耐心劝说,刘爹爹同意参加调解及出席庭审。
家事审判就是这样,有些“理”要写进判决书上,有些“情”该放在回家路上。
2025年4月2日·小雨 首轮“背对背”调解
今天开展首轮“背对背”调解。
刘爹爹望着从银行调取的账户流水,细数着账户余额,却对流水清晰记载的张婆婆支付水电费、购买食品、生鲜超市消费等记录闭口不谈。
十几页流水清单里只有一笔50元,是张婆婆购买服装的付款记录。
当问起刘爹爹“两个人的日子,怎么可能只有您一人开支”时,刘爹爹一愣,语气缓下来:“是啊,这大半辈子她跟着我受了不少苦……” 窗外的雨更大了,但调解室里突然变得很安静。
张婆婆坐在隔壁的调解室里,面前放着一本《民法典》。她嗓门很大,依旧对起诉状中“被告从不拿钱”这句话耿耿于怀:“我怎么就不拿钱、不管家了?”
“法律规定夫妻间有扶养义务,你们这样赌气,女儿怎么办?”我说着把《民法典》翻到了第1059条,指给张婆婆看。一旁的心理咨询师也安慰着张婆婆,“张阿姨照顾女儿,这二十年都没睡过整觉啊,您真的辛苦了。”
窗外的风裹着梧桐絮飘进了调解室,张婆婆盯着地上的梧桐絮叹了一声:“为了女儿,我不辛苦。其实他才辛苦,家里大事小情都是他在操心,女儿治病的钱也主要是他掏的。我拼命攒钱,就是想等到我们动不了的那一天,给我们一家三口留条退路。”
老两口的离婚“风波”并非一场“决裂”,而是亲情在困顿中的短暂迷失。若不解开他们的心结,往后怕是还会闹上法庭。
2025年4月10日·晴 庭前调解:从“对抗”到“对话”
今天是庭审的日子,圆桌法庭窗外的玉兰花苞在暖风里轻晃。
因为在前期开展了社区走访、“背对背”调解、心理疏导、释法明理等工作,刘爹爹和张婆婆在庭审中的情绪都较为缓和。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双方都同意进行庭前调解。
刘爹爹先说了自己的调解方案:“我有几点要求。第一,我今天下午就要搬回家。”张婆婆默默点了点头。“第二,由我负责家庭开支,能不能让老伴每个月从她退休金里拿出1000块钱来?”
其实这笔账我们早就给张婆婆算过了,“老两口共同照顾女儿,不仅是搭伙,更是法定共同体”“两个人在一起,钱无非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现在就看张婆婆是否把这些话听进心了。
“我同意,我已经写好了保证书。以后互谅互让、相互照顾。”张婆婆一口答应了下来。刘爹爹赶忙接着说道:“我也写保证书,我们已经解除矛盾了。”在一声声道谢中,双方签署了调解和好协议书。
刘爹爹的保证书里写着:“我愿意每月出3000元作为家庭开支,夫妻共同照应……我同意不离婚。”张婆婆的保证书里写着:“1.同意刘××搬回家;2.每月由本人支付1000元交给刘××;3.相互体谅,相互照顾……”
看着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着慢慢走出法庭大门,我长舒一口气。
2025年4月20日·晴 回访:温暖与被温暖
“10号下午,我就和老伴一起把行李搬回家了,在旅馆天天数日历的日子蛮不好过。”刘爹爹在回访电话中说道。“结婚36年我却有家不能回,我一气之下签好诉状,但是一直揣在身上。直到在旅馆住了一个月,思考再三我才来起诉。多亏了法官调解,我才能回家……”刘爹爹不停地感谢,还回忆起结婚时的场景。
1989年晚冬,他们还不是那张皱巴巴诉状上的“原告”“被告”,新郎蹬着二八大杠,车把上绑着塑料红花,扎麻花辫的新娘笑眯眯地给新郎整理头发,路边的柳树已隐隐抽出几枝迎接春天的嫩芽。
法庭心语
老年人离婚案件又被称作“黄昏散”案件。这类案件,缺的不是法律判断,而是一个让老年当事人放下防御、看见彼此的契机。古稀老人从赌气离家到携手归家,刁盈超法官团队将工作重点从案件“结没结”转为矛盾“解没解”,通过情、理、法相互交融的方式用温情之力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本案的成功调解得益于红钢城法庭“设施适老、服务便老、解纷护老”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诉讼环境,设置无障碍通道,配备放大镜、轮椅等适老硬件;设立“助老导诉员”志愿者岗位,提供全程陪办服务;与街道建立涉老纠纷联调机制,由社区网格员担任家事调查员,为案件进行家庭信息收集和情况评估并参与调解;聘请心理咨询师团队驻庭服务,建立“银龄无忧”心理档案,为老年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月有盈亏,而初心长明。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法槌起落,更是倾听积怨背后的长吁短叹,是拂去记忆尘埃,唤醒那些被遗忘的柔软与牵挂。在这名为“黄昏散”的岔路口,法官们的温情斡旋,让许多本已黯淡的故事峰回路转,为暮年的相守时光沉淀了一份安宁。